奧農苑溫室-葡萄種植物聯網智慧解決方案 | |
發布時間:2022-03-08 09:18:34 | 瀏覽次數: | |
葡萄喜溫,抗寒能力差,所以很多果農多會選擇使用溫室大棚栽培模式,既打破了種植地域的限制,又解決了很多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滿足了人們的消費需求。 一、溫室大棚溫室葡萄溫度濕度要求及管理要點
1、葡萄休眠溫度要求 處于休眠狀態的芽眼,要經過一定時期的低溫才能解除休眠,冬季7.2℃以下的低溫1000-1500個小時,大約兩個月時間。如果休眠未結束就升溫,芽眼不易萌發,形成發芽不整齊,發芽時間長。
2、升溫催芽溫度 升溫第一周,保持白天15-20℃,夜間5-10℃;第二周白天仍保持15-20℃,夜間10-15℃;第三周保持白天20-25℃,夜間20℃左右。20天左右即可萌發。
注意溫度應逐漸提高,如果升溫過高過快,易造成芽眼萌發,但地溫還沒上來,根系活動(12℃左右根系開始活動,15℃根系的生長才開始活躍。)還沒開始,養分供應不上,地上地下不協調,將會造成芽眼萌發不整齊,花序發育不良等弊端。建議澆萌芽水后,進行地膜覆蓋(或加蓋小拱棚)以提高地溫。
3、萌芽至開花期溫度 萌芽至開花期,一般為40至45天,如遇寒流天氣,棚內氣溫上升緩慢,有時可延長到55至60天。控制好這段時期的溫度,對提早果品采收極為重要,此段時期葡萄新梢生長迅速,花器仍繼續分化,為防止新梢徒長,白天溫度控制在20至25攝氏度,夜間溫度15至20度為好。
進入花期前后,白天溫度在25-28攝氏度,夜間溫度在18至22攝氏度,以滿足開花坐果對溫度需求,保證授粉受精過程的順利進行。30℃時歐美雜交品種基本坐不住果,歐亞品種易引起落花落果。
4、果粒膨大期的溫度 為了促進幼果迅速膨大,棚內的白天氣溫可適當提高控制在28至30攝氏度,夜間仍維持18至22攝氏度,一般白天不超過30攝氏度。進入漿果成熟期,為增加樹體的營養積累,提高葡萄糖分,可加大晝夜溫差,晝夜溫差應在10攝氏度以上。因此,白天仍控制在28至30攝氏度,最高不超過32攝氏度,夜間溫度逐漸下降到15至16度或更低一些。
5、溫室大棚葡萄的水分濕度要求 1、葡萄萌芽期要求高溫多濕的環境,需水量多,土壤含水量應達70%-80%,所以在升溫催芽開始時,要灌一次透水,并在水分下滲入土中后,松土深10厘米左右,弄平,再鋪上地膜,既可保墑,又可提高地溫。此時,棚內空氣濕度應保持在70%-80%,這樣葡萄萌芽快,發芽整齊。
2、新梢生長期,為防止新梢徒長,利于花芽分化,要控制灌水,注意通風換氣,使棚內的空氣相對濕度降至60%-70%。
3、開花期前后,為保證開花散粉的正常進行和減少病害發生,要求空氣干燥,因而花期不灌水,并經常通風換氣,使棚內的空氣相對濕度降到50%-60%。
4、果實膨大期需水量大,為促進果粒迅速增大,在果坐好后的25天以內,可灌一直兩次水,使土壤含水量達到70%-80%,為防止裂果,要保證土壤持水量均勻,不要變化太大。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果實著色期開始直至采收期以后,要停止灌水,以利于提高果實的含糖量,促進著色和成熟,防止裂果,棚內的濕度應控制在60%左右。
5、植株落葉并修剪后要灌一次凍水,以防凍防冬季土壤干旱,使棚內葡萄植株安全越冬。
葡萄對溫濕度控制要求較高,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可以精準的監測并記錄棚內的溫度和濕度。數據可通過機身小電子屏或LED顯示屏本地查看,或通過手機電腦軟件遠程24小時隨時查看,大大節省人工在棚內的監管時間。 葡萄從萌芽到成熟期對于溫濕度的變化要求很高,溫室大棚內的溫控電機要頻繁靈活的運作。使用智能控制柜就可以遠程或自動控制溫室大棚內的卷簾機,卷膜器,水泵,遮陽網等設備的開關啟停。對于大型種植園區,效果更加顯著。!
三、肥水管理
三次灌水: (1)蓋膜前:在蓋膜前大棚內進行一次充分灌水,即澆好蓋膜水;萌芽期及時全園灌水一次,即灌萌芽水;
(2)萌芽后:葡萄萌芽后根據土壤墑情小水勤澆,切不可大水漫灌;
(3)花前10天:這個時候根據土壤墑情灌一次催花水,但不要太多,水分過多會引起落花落果現象。
四次施肥:
(1)催芽肥:萌芽前15天左右施催芽肥,催芽肥以速效肥為主,配合少量磷肥;
(2)根外追肥:新梢開始生長后根據長勢進行根外追肥;
(3)花前肥:開花前10天左右施著果肥,以氮肥為主,適當增施磷肥;
(4)葉面噴肥:開花期結合噴藥葉面噴施翠康金硼液1200倍液或0.1%~0.3%硼砂溶液補充硼肥。
四、病蟲害防治
葡萄下架時,徹底清掃落葉、殘枝,集中燒掉。生長期間及時除副梢、卷須,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出土后萌芽前噴布波美3~5度石硫合劑,消滅枝蔓上的殘留病菌,開花前噴布50%多菌靈600倍液防治灰霉病,發生霜霉病、白粉病分別用科博、必備、噴克等藥劑進行防治。 |
|
|
|
上一篇:薄膜溫室大棚設計時風壓的取值如何確定 下一篇:圓絲遮陽網調節環境的作用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