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中國現代化農業的五大特征 | |
發布時間:2023-03-13 09:59:38 | 瀏覽次數: | |
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五大特征 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既有各國農業現代化的共性特征,也有自身特色,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是以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權利分置為基礎的現代化。 從全球范圍看,主要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完成的,而我國推進的農業現代化,要在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去實現。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農村的最重要體現,也是走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制度基礎。從實踐看,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從根本上保證了廣大農民平等享有基本生產資料,不僅適應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農業,也適應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的現代農業,具有廣泛適應性和旺盛生命力。當前,我國農業的內涵功能、要素投入結構、外部條件等都發生了重要變化,需要適應新形勢新階段要求,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強化農業經營模式創新,進一步豐富雙層經營體制的內涵和實現形式,激發農業發展新活力。 (二)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是超小規模經營、超大規模農產品需求的現代化 我國農業人口數量多,人地關系比較緊張。這里,人地關系又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從資源占有量看,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小,人地關系緊張程度要遠高于其他國家。盡管日本、韓國等東亞小農國家的人地關系也普遍緊張,我國卻尤為突出。另一方面,從功能角度看,農村土地不僅是一種生產要素,同時還承擔一定的社會保障功能,關系到鄉村社會穩定,人地關系調整及與其他要素的自由組合配置受到一定約束,進而影響到農業要素配置效率。與此同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像我們一樣需要滿足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超大規模人口引致的超大規模農產品需求,決定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必然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由此,要在超小規模經營基礎上有效滿足超大規模農產品需求,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可想而知。 (三)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是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同步發展的現代化 與主要發達國家通過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的串聯式來推進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現代化,是一個并聯式的伴生發展過程。從歷史看,還不存在一個人口大國在工業化、城市化同時推進背景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先例,我國農業現代化面臨著極具特色的時空背景。也要看到,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存在依存關系,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也可以并行不悖。如果能夠將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有效同步起來,必將創造全球農業現代化新范例。 (四)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是區域資源稟賦高度異質性、實現模式多樣化的現代化 盡管任何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區域資源稟賦差異,但我國不同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也少有。我國國土廣袤,地形地勢復雜,不同地區水土資源、氣候資源、物種資源等存在很大差別,農業生產地域特色鮮明,呈現出多層次性。這決定了各地區農業現代化的模式將是多種多樣。同時,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農業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為此,中國式農業現代化不可能齊頭并進,必然是以多元化模式推進的,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會有先有后、程度上也會有高有低。 (五)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是旨向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是以農民為主體的現代化,這與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生產力發展單純服從于資本邏輯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大為不同,而后者往往帶來的是貧富分化、小農戶破產甚至消亡。作為一個大國,如果沒有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也不可能有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沒有農業現代化,整個國家的現代化也是不完整的。因此,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為目標的農業現代化,不僅是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特色所在,也是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 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三個動力機制 結合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歷程看,制度供給、技術進步和市場建設等長期發揮著主導作用,構成了驅動農業現代化的主動力因素。 (一)制度適變性演化:宏觀戰略、農業政策與制度改革的共同作用 在宏觀戰略層面,從重工業優先發展,到改革開放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再到新時期確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我國城鄉工農關系總體不斷優化,其實質是國家戰略導向下資源要素配置方式和結構的系統性轉變。由此,不僅改善了資源要素長期從農業農村凈流出的局面,同時也提升了城鄉之間經濟循環的暢通性,帶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活力釋放。 在農業政策層面,以全面取消農業稅為標志,國家與農民的關系實現由“取”到“予”的根本性轉折,我國農業政策從過去被動式調整轉向主動為農業農村設計政策,以農業補貼為核心的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相繼出臺,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帶來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催生出諸多新業態新模式,鄉村產業發展邊界不斷拓展。 在制度改革層面,改革開放初期賦予農民生產決策權和剩余索取權,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強了農業自我積累能力和發展活力。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重大改革的推進,有效激活了市場、要素和主體,暢通了城鄉要素流動、商品流通,成為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的動力源泉。 進入到新發展階段,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順利推進,將更加取決于宏觀戰略導向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農業政策的優化調整和改革的縱深推進依然是重要的制度動能,但城鄉改革的整體性、聯動性、協同性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二)技術創新擴散: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大規模推廣應用有效結合 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進,推動我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達到相當高的均衡水平;而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形成和大規模推廣應用,打破了技術滯后的低水平均衡,我國農業告別了“靠天吃飯”“人扛牛拉”的傳統生產方式,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極大飛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呈現以下幾個演化態勢:一是適應農業產業鏈延伸拓展,農業科技從“點”上創新向鏈式創新轉變,即從生產環節的技術創新轉向種養加銷、資源環境等全過程全要素全鏈條技術創新耦合,提升了農業附加值;二是農業科技從聚焦“量”增向實現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轉變。盡管過去高產品種、現代化學投入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技術進步,提高了土地生產率,帶來農業產出的較快增長,但同時也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資源高效利用等技術的創新和推廣,促進了重要農產品產量增長、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的統一。三是農業技術創新從糧食領域向大農業拓展。適應食物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要求,在強化糧食生產技術創新的同時,農業科技創新逐步向大農業領域拓展,促進了農林牧漁業的協調發展。 未來,科技創新依然是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多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農業技術集成創新,科技與勞動力等要素的有效配置,將推動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 (三)漸進式市場化轉型:優化農村市場結構和完善定價機制并行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如果沒有健全的市場體系和高度的市場化水平,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現代化。實踐表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對城市和農村都是如此。市場化建設過去是,將來仍將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動能。農村是公認最早引入市場機制的領域,農民率先進入市場,市場化一直引領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過去40多年來,我國農業市場化改革走出一條漸進式道路,將傳統農業逐步帶入現代市場經濟軌道。作為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村市場體系,從無到有、逐步完善。 相比而言,一些發達國家推進農業現代化時,市場體系已經比較成熟,產品和要素定價機制也相對健全。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是在農村市場體系還不健全、發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推進的,需要探索在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進一步強化農村市場化建設,加快推動農業向市場化、社會化的大農業轉型。 |
|
|
|
上一篇:日光溫室大棚造價分析-奧農苑溫室工程 下一篇:【智慧溫室】太陽能光伏溫室大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