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寸土寸金”,冬季漫長,發展農牧業有諸多不利因素。不過荷蘭人的勤勞和聰慧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先天不足”。勤勞的荷蘭人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并通過創新給農業貼上生態的標簽。荷蘭的溫室建筑面積約有1.1億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溫室面積的1/4,主要用于種植鮮花和蔬菜,年產值高達12億美元,是荷蘭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
中國農業VS荷蘭農業,條件差不多,結果差太多
就農業而言,荷蘭與我國既有共同點,又存在顯著差異。荷蘭與我國一樣,土地資源并不富裕,人均農田面積均為0.1公頃。人多地少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糧食生產難以完全滿足消費需求,需要大量進口。
然而,總體來看,荷蘭農業的發展質量要明顯高于我國。
1.荷蘭的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2%,而我國仍在10%,說明其產業結構優于我國。
2.荷蘭的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在3%以下,即用約3%的勞動力,創造了約2%的價值;而我國農業就業人口比重接近40%,即用約40%的勞動力,創造了約10%的價值,這說明其勞動生產率高于我國。
3.荷蘭每公頃蔬菜產出為54.4噸,而我國只有23.0噸,還不足其二分之一,說明荷蘭的土地生產率高于我國。
4.荷蘭有機農業面積占比為7.4%,而我國僅為0.4%,而且,荷蘭的農藥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也明顯低于我國,說明其農產品品質好于我國。
5.荷蘭主要農產品中,只有谷物屬凈進口,其他產品均處凈出口局面;而我國的主要農產品,除漁業外,都處于大比例凈進口的局面,說明其農產品自給能力和貿易優勢均強于我國。
“ 小國大業”的7大農業策略
1、發展設施農業,突破資源瓶頸
荷蘭光照不足、土地資源稀缺,對農業生產形成嚴重制約。在這種情況下,荷蘭人投入大量資金,依靠世界領先的玻璃溫室技術,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設施農業系統。
據統計,荷蘭的玻璃溫室面積達到1.1萬公頃,約占世界溫室總面積的1/4。在荷蘭郊區,集中連片的溫室隨處可見,一般溫室規模能達到40公頃左右。溫室都采用了先進技術,能顯著提高透光率,減輕溫室建筑材料的重量,增強溫室抗風耐壓性能,進而大幅降低能耗。與此同時,溫室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2、以拍賣場為中心吸引各類買家
荷蘭的拍賣場在全球知名。拍賣場有許多妙用,最大的妙用可以使價格透明,使各類買家放心。除了這個傳統的職能外,拍賣場的職能早已進行擴展,包括對產品的分類、分級、質量和包裝等標準化管理,提供各種儲存設施和冷庫設備服務;除了擁有各種現代化的拍賣銷售設施外,它還具有市場研究、銷售管理、海內外促銷等職能,并提供購銷信息服務以及完整的銀行決算、交通運輸服務。所有這些大大便利了進口商。
3、快捷的物流傳遞系統
為了使鮮花及時地送往客戶,便捷的交通運輸相當關鍵。荷蘭花卉的拍賣市場和運送系統非常發達,堪稱世界之最。在荷蘭,花卉拍賣市場共有7個,分布在不同地區。
拍賣市場一般是由各園藝公司所共同擁有的股份聯合體,各個成員公司按章程規定將自己的花卉產品交由拍賣市場出售,世界各地的購買商在拍賣市場登記注冊,便可使用拍賣市場提供的各種設施。
4、專注優勢領域,打造產業精品
荷蘭的花卉產業聞名世界,被譽為“歐洲花園”和“花卉王國”。雖然世界各國都有花卉產業,而且,有的國家還具有得天獨厚的花卉生產資源,但是,都沒有像荷蘭一樣使花卉業成為真正的大產業,即每年出口規模達到幾十億美元,還能吸引無數世界各地游客前來旅游賞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荷蘭將花卉產業視為核心優勢,采取了精品化的產業發展戰略。
5、加強科技創新,積聚發展潛力
荷蘭人重視通過科技創新來獲得競爭優勢:
①在育種方面,荷蘭人到世界各地搜集種質資源,進行大量的雜交育種工作,從中選擇各種性狀優良的單株,對其進行少量的繁殖形成一個品系;
②在栽培方面,對同一品系進行編號,栽培于品種資源圃中,而后根據該品系的表現、市場潛力等方面進行優選,并對選出來的新品種進行命名、申請品種權保護和推廣;
③在種植方面,依托先進農藝技術、溫室技術和水肥技術,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實現每平方米土地產值成倍增長;
④在流通方面,采用高效快捷的“荷蘭式拍賣”,依靠先進的物聯網技術,使完成交易的鮮花在一天以內發送完畢,運到世界各地,以滿足鮮花對時間的苛刻要求。
在荷蘭花卉物流企業E.Den Dekker,工作人員結合自身工作需要,設計出了一種自動包裝設備,能快捷、高效地為成批的花卉包上保護膜。據企業負責人透露,使用該設備一天可節省保護膜約1000延米。
6、發展訂單農業,規避市場風險
訂單農業也叫合同農業或契約農業,是指農產品訂購合同、協議。簽約的一方為企業或中介組織,包括經紀人和運銷戶;另一方為農民或農民群體代表。訂單中規定農產品收購數量、質量和最低保護價,使雙方享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和約束力,不能單方面毀約。訂單農業使農產品在生產之前就已經明確了銷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價格波動和市場供求變化所帶來的風險。荷蘭的花卉蔬菜通常在溫室中生產,價值大、成本高,受市場風險的影響更明顯。因此,荷蘭農場大都采取訂單生產。
荷蘭育苗企業P.Van Geest,大規模的溫室被分成了若干區,每個區都在為不同的訂單進行生產。所產種苗的品種、大小、特性等都由訂單決定,訂單的買方會定期前來檢查訂單的執行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者只需承擔生產風險,按照訂單保質保量完成生產任務,其經濟效益因而更加穩定。
7、依托家庭農場,推動規模經營
家庭農場是荷蘭農業的主體和有活力的細胞,而荷蘭農業的宏觀競爭力來源于微觀層面農場的活力。
荷蘭雖然人均土地資源非常有限,但是,并沒有像中國一樣,走上“小而精”的農業發展道路,相反,荷蘭農場的平均規模非常大。以歐盟定義的9級農場經濟規模單位(ESU)來衡量,荷蘭農場均位于第8級與第9級之間,即100-250ESU。2010年荷蘭單個農場平均年收入約為5.6萬歐元,農場凈增值約10萬歐元,總資產約214萬歐元。
可以說,荷蘭農場的規模化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因為荷蘭的農場主要跟全世界的農業生產者競爭。由于“優勝劣汰”的機制,農場數量不斷減少,規模不斷擴大,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這也使得荷蘭農業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
為提高定價權和競爭力,荷蘭的農場還紛紛加入合作社。根據2010年的統計,在糖與淀粉土豆領域,合作社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100%,而在花卉、奶制品與蔬菜水果領域,合作社的市場占有率也分別高達95%、86%與95%。
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